中国碳金融论坛|徐华清:未来将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创新
来源: Admin
时间:2023.5.16
浏览:239

4月20日-2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徐华清主任,作为论坛支持单位领导,为本次大会致辞。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气候资金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百万亿元规模的总投资需求,需要政府财政投资、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有效投入。

徐华清指出,在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及相关市场机制过程中,碳市场和碳金融将有更大发展空间。以欧盟为例2022年欧盟碳市场全年交易总量约92亿吨,总交易额约7500亿欧元。其中,二级市场成交量86.7亿吨,且期货交易占比约91%;一级市场还为欧盟和各成员国创造了超过1000亿欧元的配额拍卖收入,并利用配额拍卖所获得的收入创设了三项基金用于支持能源生产转型和脱碳以及重点排放行业绿色投资。

徐华清强调,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环境不同,碳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开发运用总体上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初期以配额现货为主,未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创新。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碳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事项风险管控机制、逐步扩大交易的主体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和资本直接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序探索运行碳气候等衍生品和业务

徐华清指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作为全国碳市场主要技术支持机构,下一步将在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交易制度、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市场功能建设,在做好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发展碳金融。


关于中国碳金融论坛

中国碳金融论坛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凝聚多年行业经验,整合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媒体等方面顶级资源打造的碳中和金融领域峰会,论坛旨在通过专家解读、企业分享、项目对接,帮助企业获得政府、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金的支持,进而帮助企业在降碳增效过程中减少成本和扩大收益,增加企业的正向收益,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2023年首届论坛将重点关注碳金融体系,探索中国碳金融市场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会,助力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碳金融现货、远期产品多元化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协同共赢以及真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碳中和贡献智慧。

2023首届论坛上,共有近六十余名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发表演讲、对话、600余家企业代参会,现场气氛热烈。论坛共举行了五个项目的落地签约颁发仪式及碳中和领域精品项目路演环节,九家路演企业6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现场路演、洽谈,达成多项意向投资,预计金额超10亿元。大会还在官方微信视频号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各媒体平台网上参会总人数超10万人次,大会接受了30余家媒体报道,大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讲话原文:

尊敬的齐续春主席、姜培学理事长,刘燕华副部长、刘世锦副主任、朱民副理事长、还有我们家华主任委员,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谨代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结合大会“降碳增金 绿色赋能”主题,我也想借此机会,谈几点个人的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最为重大的非传统安全挑战,需要气候资金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坚持先立后破,依托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百万亿元规模的总投资需求,需要政府财政投资、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有效投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了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同时也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其次,在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及相关市场机制过程中,碳市场和碳金融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以欧盟为例,由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欧盟碳市场在起步之初就同步形成了包含期货、远期、期权、掉期交易在内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在市场参与主体上,欧盟碳市场不仅包含控排企业,也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碳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不同的投资者。

2022年欧盟碳市场全年交易总量约9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总交易额约7500亿欧元。其中,二级市场成交量86.7亿吨,且期货交易占比达到91%;一级市场也为欧盟和各成员国创造了超过100亿欧元的配额拍卖收入,并利用配额拍卖所获得的收入创设了三项基金用于支持能源生产转型、脱碳以及重点排放行业绿色投资。

近年来国际碳交易机制的建设和应用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间碳交易合作日益多样,自愿碳市场规模稳步提升,以《巴黎协定》第六条所设两类市场机制为代表的国际碳交易机制建设与运行日益成为各方博弈的新的角力点,也将为碳市场、碳金融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三,中国试点碳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开发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

中国的碳市场从2013年正式启动试点交易,逐步形成了7个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试点碳市场。各试点碳市场在建设初期,交易主体以重点排放单位为主,并逐渐引入了非履约机构等投资者。大部分试点基于配额和国家核证的自愿减排量,还开展了碳资产托管、碳授信、碳资产质押、碳基金、碳保险、碳债券、碳众筹等碳金融创新业务,但目前这类业务的交易规模总体有限,仍处于发展初期。

第四,全国统一碳市场初期以配额现货为主,未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创新。

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实际建设全国碳市场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始终牢记全国碳市场作为低成本减排的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并没有开展配额的有效的分配,二级市场也仅限于重点排放单位开展配额的现货交易。

为了更好发挥投融资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碳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事项风险管控机制、逐步扩大交易的主体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和资本直接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序探索运行碳气候等衍生品和业务。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作为全国碳市场主要的技术支持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司的指导下,在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规建立健全全国碳排碳市场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全国碳市场技术支撑体系、探索构建全国碳市场运行监管机制、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日常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支撑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交易制度、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市场功能建设,在做好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持续做好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碳金融发展相关研究与支撑工作。

再次感谢!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