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为本次大会致辞。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去年年底,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2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2022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为8744亿元,同比增长约4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
要创新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雷曜指出,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金融要更高质量地服务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也需要逐步过渡到对经济金融活动“含碳量”进行有效定量识别,并创新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为此人民银行正在加快推进基于碳核算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推动探索金融机构碳核算。人民银行于2021年发布了《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册(试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部署相关金融机构对其经营和投融资活动碳排放进行试算。
二是创建支持经济活动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体系。金融不能排斥技术指标未达标、但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具有显著减污降碳和能效提升作用的经济活动。为此,人民银行正在制定转型金融目录。
三是鼓励创新融资工具,推动碳核算的金融应用。碳账户碳核算等制度和方法体系建设,以及2022年发布的《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为碳金融产品创新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为此,为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雷曜给出4点建议。
一、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建设,实现绿色金融更高质量发展以及与转型金融的协同发展。
二、更加关注中小微等弱势被动主体实现绿色转型,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
三、利用科技手段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核算,使生态环境效益在金融定价中得以体现。
四、稳妥推进金融机构环境风险情景分析与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工作,前瞻性做好金融机构环境气候风险防范。
关于中国碳金融论坛
中国碳金融论坛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凝聚多年行业经验,整合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媒体等方面顶级资源打造的碳中和金融领域峰会,论坛旨在通过专家解读、企业分享、项目对接,帮助企业获得政府、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金的支持,进而帮助企业在降碳增效过程中减少成本和扩大收益,增加企业的正向收益,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2023年首届论坛将重点关注碳金融体系,探索中国碳金融市场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会,助力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碳金融现货、远期产品多元化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协同共赢以及真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碳中和贡献智慧。
2023首届论坛上,共有近六十余名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发表演讲、对话、600余家企业代参会,现场气氛热烈。论坛共举行了五个项目的落地签约颁发仪式及碳中和领域精品项目路演环节,九家路演企业6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现场路演、洽谈,达成多项意向投资,预计金额超10亿元。大会还在官方微信视频号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各媒体平台网上参会总人数超10万人次,大会接受了30余家媒体报道,大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讲话原文:
尊敬的齐主席、姜校长、刘部长、刘主任、朱行长行长、潘主任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国节能协会安排我在这个环节发言,主办方安排我来致辞实际上我很紧张,因为在前台就坐既有我的校长也有我的行长,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作为金融研究、政策研究人员在绿色金融、在碳金融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也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经济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一点心得体会。
去年年底世界银行的报告它指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它还说作为重要优势之一,绿色金融将帮助中国将气候的挑战,来自气候的挑战转化为机遇,我想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当中应该有一些经验可以总结。
第一条是制度供给是比较充分,中国是全球首个制定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国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部署,人们银行会同多个部门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期又配发了多个文件,这是自上而下的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形成和运行提供了关键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围绕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形成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五大支柱,我想这是第一个经验。
第二条经验就是坚持市场主导的理念,中国的中央政府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但是它的措施是以正向激励、自我激励为主坚持适度激励,同时重视科学评价不搞指标任务,绿色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应过度使用价格型的激励工具可能带来的市场扭曲,极大的减少了监管博弈、监管成本和合规成本,没有产生明显的洗绿、漂绿现象。
在此框架下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有充足的自下而上的创新空间,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激情。绿色金融发展的营商环境大大改善。
第三条经验是重视不断推动形成国际共识,2016年中国作为轮执主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峰会的议题框架,开启了绿色金融国际主流化的进程,并在G20框架下持续推动制定转型金融框架、完善金融机构近零排放承诺,发展可持续金融工具等等。
人民银行还联合法国、荷兰、德国等多国金融监管部门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与欧盟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相关机构还牵头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发布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形成了国际共识并积极加以推动。
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上,还推动探索金融机构碳核算,金融部门的碳核算方法以实体经济部门的碳核算方法为基础,既包括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多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也包括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
还将包括CCER等碳汇核算方法,继续创建支持经济活动,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的框架,金融要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排放、高污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就不能排斥技术指标暂时没有达标,但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具有显著减污降碳和能效提升作用的经济活动,为此我们正在积极制定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
我们还要继续鼓励创新融资工具、推动碳核算的金融应用,目前碳账户、碳核算等制度的方法体系正在加快建设,我们还在去年发布了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为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依据和公共产品。
人民银行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债贷款,重视环境效益和减排成效的可核算性。
下一步为更好的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建设,实现绿色金融更高质量发展,以及转型金融的协同发展,更加关注中小微等弱势被动主体的绿色转型,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要利用科技手段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核算是生态环境的效益,在金融定价中得以体现,还要稳妥推进金融机构环境风险、情景分析与风险、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工作,前瞻性做好金融机构环境气候风险的防范。
以上是我的一点汇报,最后再一次祝论坛成功举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