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在上海召开。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培学,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IMF原副总裁朱民,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中国节能协会监事长房庆,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和相关部委领导等出席了会议。
本次论坛以“降碳增金·绿色赋能”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推动气候投融资,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论坛从学界和业界最优的政策分享、金融发展解读、碳资产管理领域的学术和实践资源,全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借鉴国际最新的碳金融实践,探讨分析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碳金融产品发展和应用面临的问题,共同探索碳金融促进绿色低碳投融资机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协同共赢以及真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碳中和贡献智慧。
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培学
姜培学理事长在欢迎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重要议题。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金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和关键作用。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的举办,旨在为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气候投融资,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
赖晓明董事长在欢迎辞中指出:碳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全国碳市场稳健发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全面推开,绿色信贷、绿色投融资项目的持续增加,绿色和低碳金融标准不断推出,这都有力的推动碳金融的迅速发展。上海环交所将根据国家的双碳战略部署,从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和各项工作、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的国际化三个方面,和各机构一起积极共同推进碳金融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贡献中国力量和经验。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
齐续春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我们国家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迅速,在绿色顶层设计文件出台后,各绿色金融工具相关的文件相继的出台,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必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
赵鹏高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近3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协调有关部门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助力安全平稳降碳、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三个方面,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
徐华清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依托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百万亿元规模的总投资需求,需要政府财政投资、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有效投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作为全国碳市场主要的技术支持机构,将在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交易制度、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市场功能建设,在做好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持续做好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碳金融发展相关研究与支撑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
雷曜副所长在致辞中提出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围绕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形成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五大支柱,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人民银行正在积极制定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继续鼓励创新融资工具、推动碳核算的金融应用,同时,人民银行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债贷款,重视环境效益和减排成效的可核算性。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建设,实现绿色金融更高质量发展,以及转型金融的协同发展,更加关注中小微等弱势被动主体的绿色转型,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要利用科技手段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核算生态环境的效益,在金融定价中得以体现,还要稳妥推进金融机构环境风险、情景分析与风险、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工作,前瞻性做好金融机构环境气候风险的防范。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
刘燕华主任指出,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能源需求与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系统成本的制约、国家能源安全、新能源的战略型矿产资源不足等许多挑战。而要实现绿色创新,就要解决绿色能源总量、成本、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管理等问题。刘燕华主任提出通过平台经济建设、通过逆向创新引导绿色技术发展,以及无形资产的管理与开发,支持绿色创新的观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IMF原副总裁朱民
朱民行长介绍了目前各知名机构对于碳中和投资规模的测算,并提出碳中和投资的未来前景广阔。朱民分析了新能源投资、交通投资、科创投资等不同领域的碳中和投资前景及各领域的细分赛道情况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投资工具的情况。朱民强调,投资越早越好,越大越好,越快越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资短期是推动经济增长、长期是帮助绿色的经济转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主任指出,减碳与增长的矛盾是绿色转型中的最大挑战,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应该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三种不同减碳类型,其中,创新型减碳有机会启动和引领远超减碳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为此,刘世锦主任提出创新型“碳替减”概念 ,并建设性的提出“碳替减”的三支柱体系,并从顶层设计到体系落地提出了一套系统思路。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
潘家华主任指出气候融资因其时间、空间和主体的不匹配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各种困境。因此首先要科学认识碳达峰,变革迈向碳中和,需要避免攀高峰与高碳投资风险。潘家华主任强调,零碳能源革命已然发生,市场动能强劲,气候资金需要从垄断科层到分散扁平化。同时,气候资金需要转向市场新动能,高碳能源向零碳可再生能源变轨发展,进而引发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
陈诗一常务副校长指出,碳金融政策要发挥政府与市场双向的促进作用,仅仅靠政府、靠金融机构,都无法达成,还要靠我们企业来发挥自主内生的决策作用。碳金融能为我们碳中和的巨量投资来进行定价,资源要素重置以及风险的识别与管控。而碳金融要实现以上功能,主要是通过碳价指数、碳资信评价、碳资产管理三大核心基础设施来完成。陈诗一常务副校长详细介绍了碳资产管理的工具方法、碳资信评价体系以及复旦碳价指数相关情况。
在“碳金融·聚焦市场”全体大会环节,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王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张平;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李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和创新所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博导、上海环境经济学会副会长于宏源;观碳智能创始人总经理、中建东北院上海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胡启凡;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华;大成律所中国区董事局副主席、大成上海所主任、大成全球董事王善良发表主旨演讲,本环节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宾晖主持。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宾晖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王遥
王遥分析了碳金融与ESG组合投资的共同点,她指出:ESG和碳金融组合投资都可以引导市场进行碳中和目标实现,都是帮助企业实现降碳增效的金融支持工具。同时,从防风险和找超额收益两个维度来讲,这两个都是相应的抓手,可以去联合推动。相关结果表明。ESG表现越好的企业投资绩效越好。以此为基础,后面碳金融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更多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张平
张平在《碳中和机制与融资》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因为碳中和的转型机制是政府推动的,通过高碳排放补偿绿色部门的方式,激励整个绿色部门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绿色金融将通过为低碳行业降低资本成本,同时,高碳行业将因为“搁浅成本”等原因资本成本上升,绿色金融就是利用去碳化成本的双重作用,推动双碳转型。
张平强调,绿色再生能源是可以用资本生产的能够获取永续收入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金融特性。绿色金融和原有传统金融短平快,收取额外费用的机制不一样,最大特征一是全生命周期特征,二是并不是获取一般利差,而是帮助别人节约了成本以后的分享。所以,绿色金融是金融支持实体的重要工具。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李超
李超在《碳金融激发碳市场活力》的报告中,总结了碳信贷、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碳保险等相关碳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并指出从整个碳金融的产品来看,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各类别处于初创阶段,与欧盟发展还有很大追赶步伐,从投资角度来看,新能源领域仍然有非常大的投资机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和创新所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博导、上海环境经济学会副会长于宏源
于宏源分析了绿色伙伴关系与中欧碳金融对接相关问题,并指出信息是未来碳金融基础,全碳基金的强制性披露技术和分类方法未来也会成为中欧两大经济体对接重点,未来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这个领域是中欧,中美之间能够合作对接,将成为我们规避合作压力的重要着力点。
观碳智能创始人总经理、中建东北院上海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胡启凡
胡启凡分享了题为《碳金融与碳管理:双轮驱动永续未来》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碳金融首先需要建立起自身碳账户体系,去实时掌握企业碳资产,制定碳资产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为企业交易增值提供数据支持;第二步外部抵消,在节能降碳基础上,通过购买一些绿色性资产,或者碳信用等等资产进行外部抵消。尽量低成本对企业碳排放进行履约,同时让企业满足更多市场准入门槛;第三步是碳资产管理和增值,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帮助企业降低总体融资成本,提升其融资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企业供应链减排。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华
徐晓华发表了《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光伏将成为碳中和的关键路径,过去我们认为光伏最后在清洁能源电力里面保守估计30-40%,现在认为光伏、光储评价加上光伏制绿氢,有可能光伏最后达到比例是50%,甚至到70%以上。“双碳”时代,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支撑“双碳”时代的技术和产品。在光伏领域,我们认为这样的技术就是异质结和叠钙钛矿。异质结自身能把售价做到1.2元/瓦时,异质结钙钛矿做到1元/瓦时。绿氢会是以后非常重要减碳工具,绿氢要求是光伏做到1毛钱一度电,或者一美分一度电,只有异质结和叠钙钛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大成律所中国区董事局副主席、大成上海所主任、大成全球董事王善良
王善良分享了《法律服务助力碳金融发展》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碳金融业务存在着碳市场现阶段局限性、底层资产认识不足、法律规定缺位等业务困境。碳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从体系化、和规划和个性化三个方面,通过并通过立法咨询、风险管控、业务定制等方式,为碳金融提供切实帮助。
以“碳金融·创新致远”为主题的全体大会环节,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宇;知己集团副总裁贲可为;上海宝碳新能源公司董事长、碳中和专委会副秘书长朱伟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市场总监王宗挺;上海麟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洋;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吕学都发表了主旨演讲,本环节由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碳中和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主持。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碳中和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
李俊峰发表题为《把握双碳目标的正确方向,助力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价值观,碳中和的本质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发展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发展的同时实现能源的转型。李俊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必修课,二十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把发展放到环境保护的笼子里面,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降碳、还要减污、同时还要扩绿、更要增长。同时,循序渐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选择,未来我们要把非化石能源占比增长到80%以上,这个过程必须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的去改变。碳中和对金融是一个机会,金融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理清自己的责任,为行业的发展转型、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宇
崔宇为参会者带来了全球碳市场商业机会与中国碳金融发展模式的主题演讲,崔宇在演讲中梳理了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碳金融与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的关系,他指出,气候投融资以及碳金融是绿色金融里面必不可少的组成,碳金融和碳市场、碳交易密不可分,它需要碳定价的支持。碳金融可以分为融资类、资管类、衍生类、以及支持类四大类型,崔宇强调,随着第二个全国碳市场履约期之后,金融支持碳中和的力度会不断增加。
知己集团副总裁贲可为
贲可为为参会者分享了知己集团“碳金融”的探索,目前,知己集团已经在碳金融领域完成两笔相关交易,收益超过300万元。贲可为指出,碳金融帮助企业在没有增加额外投资的前提下,既实现了碳资产的正向收益,也提升了企业的ESG评级,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特别积极的正向反馈。同时,知己集团的清洁供暖+碳交易项目模式,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成功样本案例。作为企业家代表,贲可为也从规划、市场、金融扶持和考核四个方面,为碳金融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上海宝碳新能源公司董事长、碳中和专委会副秘书长朱伟卿
朱伟卿强调碳资产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新增长点,企业可以从经济层面,环境层面和社会层面获得碳资产管理的收益。其中,经济层面可以挖掘企业的减排资产、充分管理好企业的排放资产,获得减碳收益。环境层面,培养了企业的环境价值观,对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社会层面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如何管理碳资产的问题上,朱伟卿建议可以从综合管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和价值管理四个方面入手。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市场总监王宗挺
王宗挺分享了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如何助力碳金融运行的案例,介绍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企业绿色年报倡议和评估”及“常规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三类可以帮助碳金融发展的工具。王宗挺强调碳减排项目开发的时候,需要考虑项目的额外性、项目的风险以及项目协同的效应,选择不同方法学和不同标准进行开发。
上海麟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洋
何洋分享了双碳战略目标下金融机构如何与产业端协同的内容,何洋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有能效提升、零碳排放和负碳技术三条路径。何洋认为,我国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处于快速起步阶段,重点聚焦绿色产业范围、绿色项目认定。何洋强调,碳金融的创新不仅需要行业内的公司不断践行双碳项目,更需要金融机构以更开放的心态参与其中。
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吕学都
吕学都从企业如何整体布局碳金融领域的角度,为参会者带来了深入的解读。吕学都在演讲中指出企业要从“清楚认知”、“充分利用”和“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碳金融整体布局。“清楚认知”是指企业要对产业技术有清楚认知、对企业的“小碳账本”与外部的“大碳账本”有清楚的认知、对碳政策和碳金融政策有清楚的认知。“充分利用”是指充分利用保险机制和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能力建设”是指企业要全面提升企业自身“涉碳”方面的能力、组建专门“碳团队”,部分企业需要对全体员工培训碳中国相关知识。
吕学都强调,三个方面的“清楚认知”、两个方面的“充分利用”、以及企业自身碳能力的全面提升,将助力企业科学地和战略性地布局 “碳金融” – 减碳、卖炭、买碳、抵押碳等等,利用碳金融手段,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共举行了三场高峰对话,14位各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上台分享了企业在碳金融领域的实战案例。在主题为“凝心聚力·科创未来”的主题对话环节,钛和认证副总裁刘开成 ;西安简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洪波;国潮小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飞龙;上海首顺教育培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秋铭;寰智(深圳)绿色发展有限公司 CEO翟生强等嘉宾围绕未来碳中和发展、科技创新与合作等观点开展对话交流。在中国节能协会副监事长、热泵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恒谊的主持下,嘉宾们交流深入、观点新颖,为论坛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维盛宴。
在“碳金智慧·观点交锋”的主题对话环节,中美绿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博士吴竺;广西碳中和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唐黎明;复旦大学商研所常务副所长赵柟;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原;碳启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冰针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绿色复苏与 ESG 投资机遇的话题展开充分交流,分享总结了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碳中和金融支持工具等相关内容,共同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本场对话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创新发展部主任张京良主持。
在“未来已来·前瞻预判”的主题对话环节,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中航信托首席研究员、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李侃;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围绕零碳金融,资本市场与产业端的新融合展开对话,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碳中和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主持了本场对话。
论坛主办方深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需要众多项目和案例支持,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项目的实质落地变得尤为重要。为此,论坛积极与参会各方协作,推动项目落地发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论坛上先后举行了长江双碳研究院揭牌仪式、中国氢能交易平台(筹)发布仪式、东乌珠穆沁旗绿色发展与资源开发合作协议、零碳工厂认证证书颁发仪式、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项目颁证仪式等环节,从研究、交易、合作和认证等不同层面用项目的实质落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长江双碳研究院揭牌仪式
论坛开幕式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吕学都、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复旦大学商研所常务副所长赵柟、上海智略壹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于洁、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周庆丰、中国船舶集团七一四研究所绿色发展中心主任谭效时为长江双碳研究院揭牌。
长江双碳研究院是在中国节能协会的指导下,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船舶集团、上海智略壹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的碳中和领域高端智库。旨在积极响应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集各方力量创新碳中和技术、推广国家双碳战略政策、培育碳中和领域人才、举办碳中和相关活动、高效推进碳中和产业项目落地。
中国氢能交易平台(筹)发布仪式
美锦氢能科技董事长、美锦碳资产运营公司董事长姚锦丽和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倪守奇在开幕式上共同启动了中国氢能交易平台(筹),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全国氢交易平台是美锦能源联合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氢山科技大数据公司共同筹建。全国氢交易平台以能源化工等大宗产品产销储运数据管理服务为宗旨, 提供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数字监测和服务,规范氢能交易行为,健全氢能定价机制,打造立足全国的氢能产品交易中心、信息资讯中心、价格指数中心。
中国东乌珠穆沁旗绿色发展与资源开发合作协议签署
在论坛上,东乌珠穆沁旗林业和草原局与上海麟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东乌珠穆沁旗绿色发展与资源开发合作协议,共同助推东乌珠穆沁旗绿色发展。
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项目颁证仪式
论坛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为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林洋光伏运维有限公司和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泰州供电分公司和钛和认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颁发了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EATNS碳管理体系是国际上第一个囊括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的系统性管理体系,在宜兴市、常州、台州市、蚌埠市、徐州市、张家界市等多个城市已经落地实践,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目前已经有100多家企业正在贯标进行当中。
零碳工厂认证证书颁发仪式
论坛举行了零碳工厂认证证书颁发仪式,钛和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晶分别为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北京)低压电器有限公司、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芜湖施耐德配电电器制造有限公司颁发零碳工厂认证证书。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吴蔚分别为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百宏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零碳工厂认证证书。
零碳工厂认证是指经过零碳工厂评价工作小组授权的评价认证机构审核通过,符合《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要求的工厂或基地。目前,获得零碳工厂评价工作小组授权的评价认证机构已经前后完成,15家零碳工厂的认证。同时,零碳工厂的相关创建工作正在开展中。
此外论坛还举行了碳中和专场精选优质项目路演环节,精选9家企业优质项目,6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现场路演、洽谈,达成多项意向投资,预计金额超10亿元。论坛主办方希望借助论坛影响力,帮助更多符合绿色发展的项目和企业获得金融资本方的帮助,也希望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将资金投身于中国碳中和大业中来。中国节能协会监事长房庆作为特邀嘉宾对项目进行了点评。
碳中和专场精选优质项目专场路演
本次论坛积极响应生态环境部提出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倡议,助力碳中和目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根据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的相关方法核算,本次论坛产生的碳排放为32吨二氧化碳当量,主办方通过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实现碳中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李国振为本次论坛颁发碳中和证书,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挺代表主办方接受证书。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李国振为本次论坛颁发碳中和证书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
潘家华主任作大会总结报告。潘家华指出,本次论坛与会专家思想碰撞,新的认知、新的思路可谓是层出不穷;今后要把论坛打造成碳金融领域的“达沃斯”,让碳中和产业链各方相互交流、建立联系、相互帮助。
对于投资应该聚焦哪一些领域的问题,潘家华总结和梳理了大会上各位领导专家主要提及的五个赛道,分别是:
(一)生产侧的零碳赛道,包括零碳的风、光、水、生物质等零碳能源领域以及储能领域。
(二)消费侧赛道,包括热泵、纯电动汽车、隔热材料等。
(三)碳移除赛道,包括CCS和碳汇等
(四)碳的信息和服务赛道,包括各种碳的核算、监测、统计、大数据分析以及交易等金融服务。
(五)国际赛道,碳中和的技术、标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赛道。
潘家华强调碳金融前景广阔、机遇多多、潜力巨大,同时我们也需要更科学、更务实地开展工作,规避风险,走向世界。
最后潘家华宣布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已完成了所有的议程,论坛胜利闭幕。
关于中国碳金融论坛
中国碳金融论坛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凝聚多年行业经验,整合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媒体等方面顶级资源打造的碳中和金融领域峰会,论坛旨在通过专家解读、企业分享、项目对接,帮助企业获得政府、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金的支持,进而帮助企业在降碳增效过程中减少成本和扩大收益,增加企业的正向收益,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2023年首届论坛将重点关注碳金融体系,探索中国碳金融市场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会,助力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碳金融现货、远期产品多元化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协同共赢以及真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碳中和贡献智慧。
2023首届论坛上,共有近六十余名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发表演讲、对话、600余家企业代参会,现场气氛热烈。论坛共举行了五个项目的落地签约颁发仪式及碳中和领域精品项目路演环节,九家路演企业6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现场路演、洽谈,达成多项意向投资,预计金额超10亿元。大会还在官方微信视频号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各媒体平台网上参会总人数超10万人次,大会接受了30余家媒体报道,大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